小姨也是,把这么两个娇滴滴的大美人留给自己做什么,这不是诱惑着我犯错吗?
他想了想,平静了一会儿,拿起床头的座机电话,打到了鼎清去。
“你好……”电话里传来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。
“喂,黄睿,我是萧宸。”萧宸直接道。
“啊,萧书记,我一直在等您的电话呢,您到美国了吗?”黄睿微微有些激动的话响起。
萧宸不说什么废话,直接问道:“嗯,我到了,贷款的事情怎么样了??”
黄睿道:“报是报了,结果现在还不知道……不过,我们的搞法,跟政策有点出入。”
萧宸知道黄睿的意思,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第二年,《预算法》亦正式执行,其第28条明确规定:“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、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,不列赤字。除法律和政务院另有规定外,地方政斧不得发行地方政斧债券。”
事实上,目前在华夏,地方政斧不允许发行市政债券或直接从银行贷款,一般的办法是建立地方政斧融资平台,这个办法就是为了获得对基建项目的融资。这些贷给地方政斧融资平台的贷款,在许多情况下,是由地方政斧的不动产资产支持的,在外界看来,是被认为得到了中央政斧的隐含担保的。
其实萧宸对十多年后的次贷危机印象还算比较深刻,他也知道自己现在的做法在曰后回头看来,肯定会觉得危险,但就现在来说,这个漏洞是可以钻一钻的。至少,萧宸完全可以拍胸脯保证,自己钻这个漏洞不是为了自己捞钱,而是正儿八经地想为鼎清、为朗柳干一番事业。
不过话说回来,华夏的各地方投资的确有些乱套。在80年代,各地方的投资主要还是面向工业和商业。如果萧宸没记错的话,应该是从1998年开始,中央和地方都开始搞基础设施,各地方政斧还大量上马所谓的“形象工程”。现在大家都看重gdp增长。地方政斧干预不了消费,只能通过拉动投资提高gdp。很少有地方政斧有一个连续的规划,都是谁干谁制定规划,新一届政斧上任后,把能凸现自己业绩和前任业绩的项目划分开,前任制定的规划因此不能延续下去。上项目时地方政斧一般都不太进行科学论证,出现了很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情况。比如当时的计委投资司抽样调查的结果就显示,“八五”期间,齐东省重点工程95%不能还贷,这还是经济搞得比较好的地方。全国其他地方的政斧投资状况完全可以想见。
不过,不靠政斧也不现实。就是那时候的美国也不行。就算是美国,关键时刻还得靠政斧。为了帮银行筹集资金,也为了帮银行控制风险,美国联邦政斧授意房地美和房利美这两家“政斧支持企业”,大量购入相关信贷资产。那么,“两房”的钱又从哪来呢?从债券市场中来。也是再问:债券市场凭什么相信“两房”的偿债能力?答案想必谁都能想到:凭联邦政斧的担保。于是光华夏政斧一家,几年下来就买了“两房”4000多亿美元债券。这就是政斧信用的威力!
整个交易链条很复杂,但原理简单。购房者信用不足,联邦政斧就用自己的信用补足。你不敢放贷?没关系,有政斧担保你还不敢吗?次贷扩展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,原因很多,但联邦政斧为市场注入自身信用则是最重要、最根本的原因。
回到华夏地方政斧的大量贷款。据萧宸的记忆,09年前八个月总计8万亿的天量贷款,其中至少5万亿放给了地方政斧融资平台。加上历年积累的贷款,还有当年以来急速扩大的所谓“城投债”,地方政斧负债总量恐怕已远远超过5万亿。
如此巨量的信贷投放,又都是投向中长期基础建设项目,照理与银行的风险控制及流动姓要求是极不匹配的。但银行不仅敢放,而且抢着放,原因有二:一是放贷任务压着,不放不行;二是政斧担保,还不了由政斧担着。这种企业信用不足,政斧来补足的做法与美国次贷简直如出一辙。
那么,靠证券化能解决问题吗?当然不能。如果能,次贷就不会危机了。把炸弹换个地方,只是炸毁的对象不同而已。不炸毁银行,也得炸毁其他投资机构。而最可能的情形是:把所有人一起炸毁。
是坏账,就终究要有人埋单,这可以称作金融市场的万有引力定律。金融创新只能推迟问题或转移问题,却不可能解决问题。
地方政斧上项目,历来是中国发展经济的法宝,并不新鲜。其实萧宸知道,就在现在,相同的故事就上演过一次。现在的情形与十几年后其实如出一辙,也是遍地的开发区,遍地的楼堂馆所,遍地的房地产项目。最终,在两位数通货膨胀的压力下,主管经济的洪副总理出重手治理,强压信贷,以经济“硬着陆”和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为代价,才算把局面控制住。
但萧宸不得不苦笑的是,自己虽然知道其中的坏处,现在却反而要顶风作案一次了。世界上的事情,有时候还真是难说得很呐。
“报了就好,余下的事情,等我回来了去想办法。”萧宸心里叹了口气,但却仍然不得不去做。他唯一能想的,就是希望自己能成功,届时不仅不会带来坏处,反而会真正地搞活地方经济,强化当地工业。
挂掉电话,萧宸躺在舒适之极的床上,等待明天的到来。
明天,他便要去英国了。
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