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五节狡猾的何邵(1 / 2)

唐砖 孑与2 1702 字 17小时前

既然这些人想要回来,那就回来呗,反正王位之类的东西肯定没有了,在长安或许能够混一个安稳日子过罢了。

十六王的悲剧事实上是大唐极度自私的西域政策所决定的,早在二十年前,大唐对西域各族施行的还是羁縻政策,只要西域的胡人不大规模的进入大唐,就算是不错的了,可是后来大唐的官员们发现,大唐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口,否则大量的新占土地根本就无法治理,光靠大唐本土的汉人,根本就填不满这个巨大的版图。

于是有人就提出来驯化和稀释,只要将人口密集的西域人送进关中,打散之后分入各个州府,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胡人不论在那里都是少数派。

大唐是一个严苛的宗族社会,单枪匹马的胡人不管身在何方,都只能规规矩矩的生活,这一发现让岭南,以及两湖的官员大喜,开始慢慢的接收那些来自遥远地方的胡人,给予他们户籍。

慢慢的西域人口逐渐变得稀少,龟兹,于阗,等好多城邦都已经逐渐的被风沙所覆盖,唯一好一些的地方就是北庭都护府所在的高昌,那里有一座恢宏的神庙出现,让那里的人再也不愿意离开巍巍的昆仑雪山。

再这样下去,西域能剩下的就只有十六王以及他们的子女奴仆……

玉山书院也曾经遇到这样的尴尬,一个金发碧眼的胡人,操着一口熟练地关中话,拿着自己三原县的户籍,要求参加书院的大考,这让礼部的人非常的为难,因为朝廷在贞观六年的时候就已经颁布过法令:“回纥诸部在京师者,各着其服,不得效仿华人。”

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只要是大唐人,就会有教无类,也就是说,只要你是大唐人,不论是乞丐还是妓子,都能报考玉山书院,但是书院又有一条严厉的禁令:“玉山之智慧,属于大唐,不得外传!”

所以,胡人拿着户籍已经证明自己就是唐人,但是他奇异的外貌又注定他不是汉人,这让礼部和书院伤透了脑筋,还是李纲先生最后一言而决:“此人手持大唐户籍,那就是大唐人,教育之根本在于育人,接受我汉唐礼仪,衣冠,受圣人教化,即为唐人。”

有了这个论断,这几年书院里颇多虬髯碧眼的胡人,其中,最早的图密度已经在就任瀚海都督府的参军,户部也有许多胡人学生充任主簿一类的官职,发展到最后,李二的千牛卫也出现了胡人的身影。

李二是极度骄傲的,在贞观十五年就废弃了所有的胡汉政策,在他看来,大唐就是这个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“阳光地带”,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。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,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,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“原始森林”差不多,于是就不想回国,千方百计地要留下。

既不担心大唐人出去后忘本忘祖;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。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,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,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。

李二的政策极度的成功,如今的大唐长安就是一座万国之都,各种毛发的人都能在这座伟大的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
十六王的事情,长孙是没有权利决断的,上报给了皇帝,皇帝却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大宗正,等到云烨去宗正寺听取命令的时候,得到的消息让他的牙根都在发凉。

“十六王归属封地,与国同休,不得擅离!”

云烨拿着本章看着李神通的大儿子李秀,他如今就是宗正寺的大宗正,踌躇了良久才对李秀说:“晚辈本不应多言,无奈十六王已经抛弃了西域封地,此时回去,他们的国民已经星散,何以养家?何况人群里颇多老弱,不管他们的做法合不合规矩,都是我们的亲眷,没必要把他们全部逼到死路上去吧?与其将他们全部驱赶回西域,不如就在兰州将他们一体斩决,晚辈认为这样还轻松一点,何必非要把事情做绝?”

李秀冷冰冰的看着云烨说:“你也是宗室,家天下的道理你是明白的,既然当初他们想要自立,想要开疆拓土,做为族人,我们给他配备了军器,配备了人手,如今一败涂地就想回来坐享其成,殊不知,大唐的每一寸疆土,都是血战得来的,李家不会养一些只知道伸手要饭的蠢货,皇族想要万古长青,就必须随时随地的修枝剪叶。如果我的子孙将来也是不堪重用,老夫下手同样不会容情,你若再敢求情,家法必不宽容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