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章(2 / 2)

龙大挥挥手,让他下去了。

尹铭出了龙大的帐子,脸沉了下来。

帐子里,龙大从怀里掏出厚厚一封信,那是马永念趁着近身时塞给他的。

当初与马永善下最后一盘棋,马永善思虑良久,他最终还是没有写降书,但他写了一封家书交给龙大。他说他们推测的那些事真的发生时,他必已经死了。他不能再做什么,但他弟弟却是可以。到时若龙大需要东凌的帮助,可以将需求连同这封信一起送到他弟弟马永念的手上。他只有一个要求——莫欺东凌小,莫让东凌冤。

龙大还记得马永善哼的那首歌谣:东凌男儿有宏志,骑上骏马奔千里。东凌男儿有铁骨,保家护国热血扬。马永善告诉龙大,联络他弟弟时,需要说一句话,当做对应的暗语。

“手中有刀的人,更该心怀善念。”

这是他们马家的祖训,亦是他们兄弟二人名字的由来。

梁德浩失踪之时,龙大便知道事情确如所料,一切不可回头。他速派人潜入东凌,联络马永念。果然没多久,收到了马永善去世的消息。马永念心里会有多恨,他完全能理解。失去亲人的痛苦,他也深有体会。对马永念能在事情里帮多大忙,龙大不敢高估。

今日却收到了这信。

龙大拆开信,认真看完,明白了马永念所言“以慰兄长在天之灵”是什么意思,而后不禁叹息,马家兄弟果真都是人物。

手中有刀的人,更该心怀善念。

☆、第193章

第193章

鲁升被捕的消息,被悄悄传回了中兰。为防影响茂郡那头的事态,此事仍是保密阶段,只蒋松和古文达知晓了。

于是那日清晨,天刚蒙蒙亮时,四夏江面上忽然飘传许多竹筒,竹筒上有个小洞,洞上插了杆小旗,小旗上三个大字——罪己诏。

看见这些竹筒的人莫不惊疑。“罪己诏”那是皇帝犯大过错时,自省检讨的诏书啊,谁人如此大胆,竟敢用这方式冒国君之名,暗骂皇上糊涂犯错吗?!

四夏江的两岸,分别是南秦和大萧。很快两岸的官兵和百姓都捡到了竹筒。竹筒的筒口用蜡封上了,里面有封信。拿出一看,竟像模像样,跟真的诏书似的。

诏书的内容让看的人更是吃惊,尤其南秦将兵,要么吓得赶紧丢弃当没见过,要么十万火急飞速上报,生恐耽误半分担上罪名。

为何如此紧张,因为诏书揭露了一个惊天大阴谋,弑君、夺|权、战争、嫁祸,简直触目惊心。若这诏书是真的,那就是南秦德昭帝亲笔所述!

诏书里,德昭帝先是自责自己轻信辉王,令忠臣忧心,令自己遇险。又自责自己防备不足,令东凌使节团被叛将任重山杀害,自己也险些丧命。再自责自己未能提前查知辉王这数年筹划的阴谋,令邻国遭殃,使自己百姓受苦。一长篇话悲情恳切,道尽辉王及其党羽的种种逆行。最后一段却话锋一转,声言自己犯下大错,思及兵将之苦,百姓之苦,邻国之苦,他刻骨之痛。他以此诏立誓,活着一日,定纠此错,杀灭奸臣,复江山锦绣。要让百姓和乐,要促天下太平。诏书的最后甚至还盖有德昭帝的玺印。

这罪己诏分明就是一封伐罪诏。但写着罪己,更让人想一探究竟罢了。

江面上,无数的竹筒飘荡,“罪己诏”三个字很是刺眼。南秦那头兵士接了亟令,速将所有“诏书”捞上。但江流湍湍,带着诏书奔向远方,又哪里捞得干净?!

大萧与南秦百姓闻讯皆是哗然,街头巷尾热议,消息更是以燎原之势迅速烧到了两国都城。辉王勃然大怒,传来任重山当着朝臣众人的面,细细问他当时情形,摆足了姿态。任重山自然也是按嘱咐把戏做足,指天发誓所言句句属实,更指称当日正是德昭帝看出了东凌的阴谋,东凌使节才惊慌下将德昭帝杀死。如今大萧正与东凌打仗,东凌肯定得再制造事端搅乱战局,此事定是东凌阴谋。若是先帝还活着,怎地只写个昭书,不露脸呢。他若活着,能在四夏江上放“诏书”,而为何不找到边境的南秦军队,号令他们追随讨伐逆臣?他任重山有多大能耐,难道还能让全南秦的兵将全听他指使?况且德昭帝遇刺后,他速回都城禀报,揭露东凌阴谋,没到边境。

任重山说着说着,愤恨难平状:“屈辱了臣事小,但王爷于危难之时,扛起一国重担,鞠躬尽瘁,为国为民,却被这假诏书指称忤逆谋反,这阴谋险恶,昭然若揭。很有可能不止东凌,还有本朝中人相助。”

朝中重臣没人言语,那些反对质疑辉王的人心里明白。此时事情真假难辩,德昭帝只闻其诏未见其人,后头会如何还未可知,此时若犯傻跳出来发难,怕是会正中辉王下怀,将他们这些政敌栽上通敌卖国之罪处置了。

几个人互相看了看,眼神的意味只有自己明了。事实上,他们收到过密函,函中就说过“罪己诏”中的事,但密函也说了,暗中调查,勿打草惊蛇,勿让辉王有机会找理由将他们处置了。不然德昭帝于朝中没了忠心之臣,回朝无望,南秦亡矣。

事实上,那段时日辉王确实是忙着对付他们这群人,好几个被拿了由头问罪削官,还有入狱的入狱,问斩的问斩。他们原也以为这会不会是辉王挑唆的阴谋,但一查探下去,德昭帝被东凌使节谋害一事确是疑点重重,甚至从河中捞起的都不是全尸。被鱼蛇咬得辩不清面目,身上特征无法分辨,只凭着破碎的衣裳和将兵的供词言称那是皇上。皇上身边忠心的近侍全部身亡,死得也太干净。

如此情形,众人互通了消息,好一番商议,最后决定,无论谋反与挑唆哪个计谋是真的,他们都先让辉王以为得逞了吧。他们没有给那个密函回信,也不再处处抵制辉王决策。过了一段,却又收到另一封密函,函中只有一个字:“等。”

等什么?如今他们明白了。

这次朝会无终而散,两派人各怀心思,互相不动声色。

紫云楼里,齐征在帮德昭帝封竹筒。德昭帝是以陆大娘的远房亲戚身份住下的。竹筒运进运出靠着齐征的菜货马车。一切的事情都尽量掩人耳目,越少人知道越好。齐征自觉捡了个好差事,非常珍惜。以各种名目暗地收来许多竹筒,保证了数量,又尽心削竹封蜡,每日半夜里去不同的江段放飘,很是辛苦。

德昭帝对齐征这少年很有好感,嘴甜机灵又卖力,谁会不喜欢呢。德昭帝这段日子天天写诏书,他坚持自己亲笔,希望有见过他笔迹的臣子看到时,能确认这就是他写的,他活着。曹一涵自然也没闲着,帮着盖印折信,伺候前后。

三人通力合作,又有军方暗中相护,事情颇是顺利。齐征在坊间听到什么,会回来与他们相报。也会帮着传些需要外传的消息。

这段时日,姚昆出现了。这当然是蒋松的意思。需要有大事件吸引众人的注意力,以避免大家太过探究德昭帝诏书的真相。姚昆这个人很管用,他身上的各种迷团吊足了坊间的胃口。他究竟有没有杀害蒙太守?他与蒙佳月会如何?他是如何从牢里神秘失踪的?钱世新失踪与他又有关吗?

姚昆很是低调,默默住进了衙府旁的一处小屋里,过着清苦朴素的生活。平常鲜少出门,更没有如大家期望地那般哭着喊着到太守府门前闹着回家。

许多好事之人在衙府和太守府门前转悠,想看到些闲事八卦感人戏码,可惜没有。蒙佳月对姚昆现身的回应,是将“太守府”的牌子摘了,换上了“蒙府”。

是蒙,不是姚。

姚昆自然是听说了这事,他没去看,也未与任何人议起此事。他就是沉默地独自生活,在蒋松需要他做什么的时候,他尽心去做。后来,他找了件他能做的事,就是帮穷苦百姓写状纸。不识字的,不懂律法的,只要来问他,统统都能得到解答。有什么人会比一个前太守更了解平南郡的状况,更了解状纸要怎么写,官司要怎么告吗?

姚昆开始忙碌起来。小屋内人进人出,全是衣衫褴褛的穷苦人家。姚昆不收钱银,不理会有心人的奚落嘲讽。想告状的,看热闹的,常将他的门堵得严严实实。

正明帝也知道了诏书的事,他收到了平南郡蒋松的奏折。奏折上说在江边捡到诏书,抓到了逃难避祸躲到大萧境内的德昭帝。他已将德昭帝扣押在紫云楼,未张扬。问正明帝这事如何处置。

正明帝大吃一惊,第一反应就是庆幸自己听了罗鹏正的劝,未下圣旨让梁德浩借机与南秦联手拿下东凌。不然平白卷入南秦的权位之争,背负阴谋侵占东凌的名声,遭各国唾弃讨伐,这就麻烦大了。

正明帝忙将罗鹏正找来,共议此事。罗鹏正的马屁找到了机会使劲拍,盛赞正明帝英明,早早看穿隐患,未落入有心人的圈套里。

“依爱卿看,这德昭帝如何处置?”

罗鹏正想了又想:“皇上,此时既是情势不明,还是莫要插手南秦之事。若帮错了人,最后坐上皇位的不是他,那岂不是我们大萧自打嘴|巴。”

“可那诏书随江飘流,许多人都看到了,南秦定会严查此事,辉王用不了多久就会猜到德昭帝在大萧。”

“可是皇上还不知道呢。蒋将军自己办的事,就让蒋将军自己担当。他也不笨,未张扬这事。那皇上也可以晚一些才知道。待看清情形再做定夺。三殿下已经赶往那处,到时蒋将军也会向他禀报。”不做回应,便掌着主动权。事情办得好,皇上说什么都好,事情没办好,就是蒋松和三皇子的错。这些都不是坏事,罗鹏正觉得挺好。

“那梁大人被东凌劫持之事呢?”

“皇上,这事放着放着,如今不是有些眉目了吗?若是东凌根本没杀德昭帝,那南秦联合大萧灭东凌的借口就是谎言,大萧差一些被利用。梁大人被劫之事也是诡异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