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四二章 赵云的思考(1 / 2)

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时间消耗,对已经失去战斗意志的敌人进行招降,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命令,赵云的亲卫也是奉行不悖,却把田豫吓了一跳。

赵云的命令在情在理都说得过去,除了目标是胡人这一点之外。

从高唐的大战开始,青州军对胡人的态度就从来没变过:只有死了的胡人是好胡人。这是王羽亲口说出来的,青州众将也都奉行不悖。现在赵云突然说要招降,不管是出于何种考虑,都是很危险的。

对王羽的行事作风,田豫也听过不少传闻,足以在脑海中勾画出大致的棱廓来。

用传统的帝王标准往那位少年君侯身上套,肯定是不正确的,但田豫觉得以王羽对胡人的切齿痛恨,赵云公然违背主君意志的举动确实有些欠考虑了。

“且慢!”喝住传令兵,田豫转向赵云劝道:“子龙,此事是不是再商议商议?”

赵云不动声色的摆摆手,示意传令兵继续传令,转向田豫,从容答道:“国让兄放心,云自有担待。”

“这不是担待不担待的问题,而是……唉,要我怎么说呢?”田豫急得一头汗。

以赵云的战功,和王羽对其的看重,此事就算惹得后者不高兴,也不会有什么麻烦,但那是在眼下。王羽今年才刚满二十,赵云尚小他一岁,这君臣二人将来的曰子还长着呢。

现在王羽不摆君主架子,那是他年轻,本来也是姓情豪爽之人,权力欲望并不强,可将来呢?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世家子之外,很少有人在少年时代就有很强的权力欲,不然怎么说少年轻狂呢?

这个时候留下的芥蒂,将来说不定哪天就会爆发出来,特别是赵云这种英武盖世,还战功彪炳的名将。

田豫也长不了赵云几岁,一路同行,对这位少年武将已经有了很深的好感,他实在不忍见对方如历史上的众多名将一样,在少不经事的时候,以意气行事而埋下隐患,最后不得善终。

赵云也是心思灵敏的人,看看田豫汗流浃背的样子,恍然间明白了对方的心意,心下顿时一热,同时也觉有趣——并非他有意取消田豫,实在是联想起了诸葛亮评价主公时,那无可奈何的小大人神态,让他根本严肃不起来。

“国让兄,你想得太复杂了。”

勉强压下笑意,赵云正色说道:“主公常说,人的心胸有多宽,能容下多大的天地,就能做出多大的事业。主公委一军强兵予云,授云以临机决断之权,就是信任云,相信云的判断,就算错了,他也会认为是自己用人失误,而不会委过于下……”

“何况,这也不算是错。”赵云满怀自信的笑道:“草原、大漠何其宽广,比之中原,也难说孰大孰小,这么宽广的地域上,总是会有人生存的,怎么可能全部杀光?就算主公雄才伟略,能人所不能,也顶多只能平定一时,不能保证草原上从此无人。”

“试想,当年匈奴式微,鲜卑取而代之,将其驱逐到了遥远的西方。现在杀尽了鲜卑,焉知匈奴不会卷土重来?即便匈奴不来,草原上还有羌人、乌桓、丁零、夫余、高句丽诸胡,谁知道下一个占据草原的会是谁?”

“所以,一味杀戮,并非长治久安之道。主公的雷霆手段,更多的是为了震慑诸胡,而非要斩尽杀绝。”

“……”田豫愣住了,他没想到赵云突然说出这么一番大道理来,在他原本的印象中,对方是个很纯粹的武将,很少,应该说从未参与过政事。

青州本来也不推崇军政兼备,连文官之间,都是各管自己的一摊,绝对泾渭分明,除非在王羽亲自主持的军议上,所有人才会畅所欲言。

这是个很让人费解的规矩,但田豫久在幽州,亲身证实过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是非恩怨,他倒是觉得这是个善政。如果刘虞没权利控制公孙瓒的补给,两人的冲突也不会搞得这么复杂。

“国让兄有所不知……”赵云看出了田豫的疑惑,解释道:“其实云在青州,经常参与政务的,只是方式和世人熟知的不太一样……”

王羽的规矩也不是那么死,并非一定要把人在一个位置上限定死。文武之间,各政务系统之间都是可以转换的,但转换后,就必须得放弃以前的权力。

不在其位的时候,如果一定要对别人的事务提意见,那也很简单,只须到政令厅去报备一下就可以了。

在提意见方面,将军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,无论贩夫走卒,还是公卿大将,对不属于自己管理的领域提意见,途径都是相同的——政令厅,具名或不具名的提出谏言。

赵云在高唐时,几乎每隔上十天半个月,都会去政令厅走一遭,提的意见也是五花八门,其中就包括了他刚才说的这些道理中的一部分。

“……”田豫嘴巴张得大大的,怎么都无法想象,赵云所描述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