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四七章 知我者公明(2 / 2)

“……喏。”徐晃迟疑着应命一声,却不肯便走,脸上露出了欲言又止的神情。

将徐晃神情看在眼中,王羽微微一笑,问道:“怎么,公明,你也要请战么?”

“晃不敢。”徐晃躬身答道:“主公常说,武人应该是一柄战刀,只要心里知道为何而战,剩下的便只有勇往直前了。晃愚鲁,不敢窥测主公心意,只须听命行事即可。不过,此次您迟迟不肯表态……确实让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。”

因为负责城防,所以徐晃知道的比其他人更多。

按兵不动的这些天,王羽并非全无动作,除了斥候四处之外,城防外松内紧,对城内的探子、歼细进行过很严密的搜捕。从表面看来,这些举动表明,王羽有意封锁蓟县情报,似乎有采纳魏延的意见,摆个空城计,突袭居庸城下的鲜卑大军的意思。

鲜卑、乌桓联手的东西夹击之势固然难缠,但内线作战的青州军也拥有发挥内线机动的优势,孰优孰劣,不能断言。

之所以难以发挥内线优势,主要还是因为蓟县和附近歼细太多。蹋顿用不着和鲜卑主力取得联系,对蓟县青州军的动向便一清二楚了。

魏延提出的那个计划,最大的破绽就在于情报无法封锁,心理战根本无从谈起,如果斩断了胡人的眼线,那个计划倒是有尝试一下的机会。

但得到王羽详令的徐晃却不这么想,因为王羽的全城大索,做的很不彻底。虽然靠着隐雾军的帮忙,徐晃揪出了不少歼细,还盯上了几个重要目标,但他很清楚,那并不彻底。

外人不知道,徐晃却很清楚,魏延的部属接受过谍报方面的训练,但他们的主攻方向是特种作战,而非谍报,根本就称不上是专业的,也就是糊弄一下外行罢了。

其次,幽州地方势力在蓟县经营了不知多少年,眼线不知有多少,埋得也不知有多深,可谓根深蒂固。就算贾诩和徐庶联袂而至,带着隐雾军谍报系统的所有精锐,也别想在十天半月之内,将这些眼线清理光。

只消有一个漏网的,很可能就会导致大患,这种计划不是在行险,而是在故意往险境里闯!徐晃不认为王羽会这么大意。

最后,王羽的命令本身也有问题。

按照他的指示,徐晃的整肃行动只对付了一些杂鱼,真正挖出来的重要目标,却连例行的盯梢都没安排,只是交待城楼里瞭望手注意一下那几个方向。

反间?假情报?还是单纯的不想扰民过甚?

徐晃疑窦满腹,可是,就算他和最富智计的诸葛亮反复商议,对此也是毫无头绪,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形势已经变得千钧一发了。

蓟县向北五十里就是昌平县,从昌平西北而向再五十里,就是西关,也就是后世的居庸关,而西关和居庸城之间的距离同样也是五十里。

一百五十里的路程,步兵最快也要两天,如果考虑到要保持临战状态,走四五天都不奇怪。若王羽用的是瞒天过海的假情报之计,那么,他不但得有信心正面击败十万胡骑,而且还须对公孙瓒也有信心,认为对方至少能再支撑三天。

但那是不可能的。

无论是青州军斥候的观察,还是邹丹的求援信,都清晰的表达了相同的观点,若无意外,明天就是公孙瓒的殒命之时。

就算现在立刻动身,公孙瓒战死之前,顶多也只有铁骑和隐雾军能赶到战场——入幽州以来,缴获的战利品中,粮草器械很少,战马却不少,再组一支千人骑兵出来,一点压力都没有。

所以,徐晃百思不得其解,完全不明白,主公到底想要干什么?但他怎么都不会相信,王羽这些看似矛盾的举动,只是因为心中踌躇和犹豫。

那不是他所知的那位王鹏举,也不是以魄力和勇武,令得众多同僚甘心效死的那位骠骑将军!

面对徐晃的疑问,王羽沉默片刻,忽地走下座位,抚着徐晃的肩膀,展颜笑道:“知吾者,公明也。”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