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章(1 / 2)

簪缨问鼎 捂脸大笑 2916 字 21天前

第五十七章践诺

“把这行字刻在木板上, 如镜面反照, 字体突出木板, 字形不错, 字体不改。每一字都必须齐平等高。”

一群石雕匠人愣愣接过仆役递上的纸条。在木板上刻字?还要反着刻, 这是要做什么?

两天前, 梁府招募了一批雕刻匠人。从事佛雕不像其他,往往工程量颇大, 需要花销的钱粮很是不少,因此一旦发生战乱,雕刻很可能就要中断。这些年战乱频频, 他们之中已经有不少人断了生机, 剩下则是在官府的控制下苟延残喘。如今突然出现机会, 自然不肯放过。

然而来到梁府之后, 这群石匠才发现, 到手的活儿跟以前有些不同。一个刻过碑的小心问道:“字往里凹还好,突出来还要反着刻, 如何保证高低一致?”

“你们之中有刻过碑的, 有人雕过佛的,不会自己下去想想吗?郎主吩咐,若是有人最先做出合格的雕版, 就升他为匠头。”阿良负手站在这群人面前,大声说道。

匠头在一堆匠人里往往待遇最高, 权力最大。更别提最近梁府的名声大的很, 连县尊都要百般示好。若是真的能在梁府当上匠头, 可就是几辈子的福分了!

闻言这些匠人不敢多问,拿着手上的纸条和木板琢磨起来。不一会儿,院子里便刨花横飞,响声咚咚。木材不比石材,上手更简单,也难控制力度,有些人不小心废了手上的板子,那管事并没有责怪的意思,立刻供上新板,也不插话,只在旁边默默看着。

就这么折腾了大半个时辰,终于有一个汉子站起身来,递上了一块雕版:“这样刻,能行吗?”

阿良仔仔细细看了会儿板子,对他说:“跟我来吧。”

没料到这么快就分出了胜负,所有人的目光齐齐扫了过来,那汉子虽然有些紧张,但是还是拍了拍衣襟上的木屑,跟了上去。

出了院子,又绕过一道回廊,就到了主院。怎么说也是从县城出来的匠人,那汉子早就听说过“佛子”之事。他连头都不敢抬,紧紧跟在管事后面,进门就跪了下来。只听到一个相当清亮的声音从主座传来:“这么快就好了?拿来我看。”

从阿良手里接过木板,梁峰仔细看了一遍,不得不说,这雕工确实了得,那么细的笔迹都能保持纹丝不变,更难得的是字体高低一致,力道相当精准。没有废话,他拿起一旁的毛笔,细细在木板上涂了层墨,用纸附在了上面,轻轻刷过。再次揭开纸张时,只见一行清晰的文字印在了纸上。

梁峰微微颔首,冲下方问道,“你叫什么?”

“小的名叫卫佛奴,是县府的佛雕匠。”卫佛奴赶紧答道。

以“佛奴”为名,看来是个祖传的佛雕工,梁峰又道:“这反书字,你是如何雕出来的?”

卫佛奴老实答道:“把纸倒贴在木板上,按着字形雕刻便好。”

这是标准的阳文雕刻法,能过这么快想出正确的法子,是个会用脑子的。

梁峰道:“从今以后,你便是梁府书坊的匠头了。我会给你配齐十名雕版工,一名配墨工,还有五名仆妇从旁协助。你们的任务,就是雕刻书版,刻印佛经。”

卫佛奴头上立马见汗:“可是小的,小的并不识字,也没管过人……”

“无妨,你要负责的便是雕版的质量。文字勘校、书籍装订这些,我会让其人代劳。书坊归属我府中匠坊,坊内之人,都是梁府荫户。”

荫户二字立刻让卫佛奴振奋了起来。只要成为了贵人荫户,就不必再被官府拉役,而且吃住都在府中,说不定还会有上等田亩,这可比当个匠户要强上太多了。

他赶忙道:“小的必会尽心竭力,好好雕版!”

“善。”梁峰温言道,“工匠也要认真挑选。细心手艺好的派去雕文字,其他手艺不善的可以雕花、刻线、磨光,务必分工协作。这里有个板式,你们拿去看看,精心装饰,雅致娟秀即可。”

梁峰怎么说也见过些古籍,大体知道格式。至于装饰细节,让匠人来丰富就好。

卫佛奴闻言想要去接,然而当他抬头看清座上之人后,猛地僵在了原地,怔了片刻又赶忙俯首。他家世代雕佛,熟知各类名家画笔,然而任如妙笔,也描不出此等相貌。这梁家家主,真不愧“佛子”之名啊!

满满感念中,又多了几分虔诚,卫佛奴连头都不敢抬,乖乖接过了画纸,退了出去。

座上,梁峰也轻轻舒了口气。现如今,他资历尚浅,根本无法由上自下推广医书,不过书这些东西,自有更便利的传播方法。建书坊,就是为了这个。

这个时代,似乎还未有任何印刷术,就连王汶家中或是怀恩寺中,也只能手抄经卷。书籍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珍贵物品,若是出身寒门,哪怕天资再怎么聪慧,也很难借到足量书本,以供研读。

正是因为这种知识的垄断性,让印刷术变的无足轻重。那些高门大户自有人力物力,又何苦花费时间研究这个?不过对梁峰而言,雕版印刷就相当重要了。只要有了这个利器,就能大量复制书籍,姜太医留下的医书又何愁传不遍天下?

不过雕版印刷的成本,也高的惊人。且不说那些雕版的工匠,墨和纸的价钱同样不菲。如果白送,以他现在的身家万万支撑不起。但是如果把医书做为添头呢?譬如买一本《金刚经》,附赠一本《伤寒新论》,反正防疫之说本就缘自佛祖入梦,于情于礼都不唐突。而在那些贵妇信众买回经书之余,医书自然也会进入更多高门府中。

伤寒不是一家之症,士人本就有不少略通医理。只要多一个人看到,就多一人知晓伤寒如何防疫,如何救治。如果那些精通医术的人见到,更是会促进医学发展。姜太医的遗愿,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。

更重要的是,只要有了印刷术,他就有了传播知识的手段。这两部书只是试水,若是印了经史,印了农书,印了其他著作呢?贩卖知识,从不是个廉价的买卖。他需要更多的人才,多高的名望,这薄薄书册,便会成为他踏足的基石。这可比区区“佛子”的称号,重要许多。

时不待我,唯有另辟新路了!

五匹骏马飞驰,驶过官道,路上行人纷纷避让。这马一看就是上好良马,就算是并州地界,能骑的也不多,更勿论一队五骑了。无论是哪家贵人手下的强兵,躲着点总是好的。

“队正,是不是该停下歇会儿了。”这都骑了半日,一位骑士忍不住建言道。

“距离武乡不远了,今晚务必要赶到。”奕延板着张脸,冷冷应道。

有了队正这句话,其他人也不敢反驳,就这么催马前行,终于在入夜时分感到了地头。

如今正值秋收,然而一路上根本看不到什么庄稼,满目都是干涸开裂的荒地。几间破屋杵在路边,院大开着,屋里早就没了人影。

这五个骑兵都是羯人,面色自然凝重了起来,放缓马速,一路向前。奕延的村子在县东,还没靠近村口,远远就看到几条模糊身影冲出了草屋,向着山里跑去。奕延皱起眉头,一夹马腹,追了上去。

马儿跑的太快,眼看躲不过了,那几个人齐刷刷跪了下来,其中一个干瘦的汉子边磕头边求饶道:“兵爷饶命!家里只剩老人孩子了,要不带我走吧……”

“匐达?”奕延纵身跳下马,快步上前。

听到熟悉的乡音,那汉子傻愣愣的抬起头,看了半天才反应过来,一把抓住了奕延的手臂:“你可是奕延?郇桑家那个小子?”

“是我。”奕延把人扶了起来,问道,“这是怎么回事?家里怎么只剩你了?”

匐达苦着脸道:“其他人都出门逃荒去了,就留下我跟阿母。这些日子,总有官兵来,说要把我们买到幽州去,给人做奴仆就能活下来了……”

奕延可是尝过被人当做货物贩卖的滋味。大枷锁在肩头,两人一组,一路上缺食少水,能不能活着到地头都是一回事。面前这汉子瘦的只有一把骨头了,被抓去岂不是死路一条?

他啐了一声:“这群狗官!你们别怕,这次我是奉主公之名,来乡里招人的。只要勤劳肯干的,都能跟我同去!”

匐达愣了一下,又探头看了看他背后那几匹大马,小心问道:“你认了主?那人是谁?”

“申门亭侯,就是最近刚刚救了晋阳的梁郎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