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六肆章 不够可靠(1 / 2)

玩宋 春溪笛晓 2282 字 18天前

《玩宋》/春溪笛晓

第一六肆章

凤翔路远, 王安石这一走几乎从炎炎夏日走到了入秋。秋来凤翔遍地金黄, 王安石一路走来, 看到的是一片秋来荒凉景色。

即便苏轼他们集体搞封建迷信求雨, 今年的雨量还是不足以让凤翔过一个丰年, 不少人甚至因为土地歉收而丢了地, 沿途百姓面上都是愁苦之色。

王安石有过地方经验, 但一次是在鄞县,那是江南肥沃之地;一次是青州,那也临海靠江, 发展起来很轻松。

可凤翔这边水网不丰,百姓几乎全看天吃饭,连个缓冲都没有, 遇到旱年只能赶早补种些别的作物解急。更重要的是, 凤翔临近西夏,常年战祸几乎把它拖垮了, 若非这几年朝廷与西夏暂归安宁, 怕是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!

苏轼早得了信知晓王安石要过来, 不仅王安石要过来, 王安石还带了钱款和米粮, 凤翔百姓可以过个好冬天了!当然,这钱款和米粮是朝廷拨出的项目专款, 不能光拿钱不办事,得干活才有饭吃有钱拿。

苏轼早早与上官候着王安石过来。

苏轼在国子监念书时常去寻王雱玩耍, 见过王安石许多回, 不过那时王安石于他乃是同窗的父亲,苏轼没多注意。

如今仔细一看,苏轼发现马上之人身形高大,面容方正,与王雱的清俊秀逸倒是大不相同。他蓄着须,掩去微微下撇的唇角,看着少了几分近乎天生的不近人情。

王安石的目光也落在凤翔诸官身上。王安石这人有个臭毛病,办事他喜欢当一把手,要是让他受制于其他人,他做事就浑身不得劲,甚至还想和上头的人杠一杠。

这一点,当初在扬州时韩琦就体会过了。

此番来凤翔,王安石是准备一手把持整个水泥生产项目的。

知州姓宋,宋家与苏轼家乃是世交,苏轼在他手下做事很自在。知晓上头要派个人过来办事,宋知州非常重视,提前和苏轼了解过王安石其人。

即便不问苏轼,宋知州也听过王安石的大名,毕竟他们手头都有一本《鄞县经验》和《青州经验》。虽说许多方法不能照搬,但有余力的时候还是能参考一二,做成了,那就是改官时的加分项!

宋知州还知道王安石有个了不得的儿子,这小孩未及弱冠,已经声名远扬,状元常有,民间如今提起状元却总头一个想到他。

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,宋知州都没有与王安石起冲突的理由。

王安石抵达凤翔当天的接风宴开得非常顺利,除了王安石还是不愿沾酒之外一切都很顺利。

接风宴散后,王安石到宋知州安排的地方入住,脑中一片清明。

他不是儿子所说的“过敏”,不沾酒只是因为觉得人生苦短,人需要睡眠已经足够浪费时间了,若是再沉湎酒色、迷失自我,把脑子交给酒水或者下半身去操控,未免太亏了。

王安石不乐意这样虚度人生,他正当壮年,有的是精力,什么都想干一干,什么都想试一试。

王安石拿出一本厚厚的书,借着灯光看了起来。

这本书是他儿子不知从哪个旮旯扒拉出来的,叫《资本论》,据说原作者姓马,原书已散失,他手上这本是其他人凭着记忆抄写的。

临行前他儿子说怕他路上无聊,翻出这本书让他路上看着解闷。

此书内容复杂丰富,用于新奇,发人深省,王安石起初还漫不经心地看,后来渐入佳境之后只觉时间太少,恨不得夜夜捧读:什么辩证法……什么宏观调控计划生产……什么公有制私有制……什么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……

王安石边读边在脑海中比对着曾经生出过的新法,渐渐就把各种想法理得越来越清楚。越是如此,王安石越是爱不释手,简直想把每一段都重读几遍。

儿子不在身边,信函送到开封那边又得大半个月才一个来回,王安石一个人看着《资本论》,一路上都心痒难耐,想和人讨论讨论,又感觉周围人都不大能理解此书内容。

第二日与苏轼一同去查看那石灰石产出地,王安石打起精神把事情都安排下去,紧锣密鼓地开始招人进行开采和生产。

忙活完了,已是日暮西斜,王安石与苏轼沿着山路行到一处山寺借宿,吃着斋饭,喝着禅茶,聊起了远在开封的王雱。

对上王雱他爹,苏轼就有很多话要说了,告了王雱老多状。

可惜告着告着瞧见王安石一脸“什么?我儿子居然做了这样的事!真有想法!”的表情,苏轼默默把剩下的话都憋了回去。

可算是知道王雱那小子是谁惯出来的了,有这么个爹,没蹿上天去算很不错!

王安石和苏轼聊着聊着,想起上回和苏轼他爹苏洵在司马光那儿聚会的事情。

当时他没憋住和苏洵吹了句儿子“我儿王雱读书一遍就会”,苏洵当即回他一句“谁家儿子读两遍”,显见苏轼也是个过目不忘的厉害后生。

王安石最近憋了一路,没个可以讨论的人,聊到酣处便摸出《资本论》其中一册,递给苏轼,说这书是临行前王雱给他的,这一册他已经看完了,希望苏轼也能看一看,回头一起探讨探讨。

苏轼一听是王雱给的书,自然期待不已,揣着书回了自己住的僧房迫不及待地开始看。

此书言语平实,内容却暗藏机锋,苏轼连夜读了,第二日也没憋住,拉着王安石一起讨论起读书时出现的疑问来。

两人都是爱书如命,有此一书,每日忙碌之余便是煮茶同读,相互探讨。有人一起读书,与一个人独自闷头读书,自然是大不相同的,苏轼一开始还敬着王安石年长,从资历和辈分来看都算是长辈,后来读得越深,越有自己的看法,很不服气地捋起袖子和王安石展开辩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