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雷(1 / 2)

强秦 晶晶亮 1734 字 1个月前

(感谢大盟打赏,感谢大家的月票,坚持到最后,一定认真写完这一本。)
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。

这句话换到二千余年前,也一样是颠簸不破的真理。

战国七雄争霸,最终西秦胜出,这中间除了法家制度的严谨和先进姓外,有六世奋烈和始皇帝这个千古一帝的因素,但其中更主要的,还是秦国在农业、手工业、军工制造业(兵造)等多个领域领先于六国对手。

农业方面,郑国渠、都江堰两大水利工程的疏浚,为秦国几十万大军的征战提供了充足的粮秣供给。

手工业方面,咸阳、临夏、义渠、狄道等各个秦国城池都有专业的作坊,其生产和加工出来的物器被西域等各地的商人贩运到更遥远的西方,从而给秦国带来了额外的利润,而这些收入在取得之后,被统一分派到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中,最后为秦国统一大业添砖加瓦。

与之相反,关东六国在这方面虽然也一样有进攻,但四大公子把持下的国家经济贸易,再多的利益也只是供养了门下的数千宾客,以致于国家之外另有一国,国家积弱与平原君、信陵君、春申君、孟尝君四公子的豪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最后一项军工制造业方面,就不用多言,大秦兵造天下闻名,每一件兵器上面,都有工匠的名字、制造的时间、监制的人员,这条生产流水线与后世工厂并无二致,而六国一方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,显然不能与之相抗衡。

当然,这些都只是秦国过去的荣耀,面对匈奴这个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强大对手,秦国要是仅满足于过去的这点进步,不思进取的话,那秦匈争霸的结果往好了说也只能是两败俱伤,往差了说那就如历史上的大汉一样,不得不屈辱的一次次“和亲”,以谦卑的姿态来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。

科技的发展,必然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,而军工技术特别是武器层面的更新换代,则更能在短时间内给予以军事立国的新秦以强有力的支撑。

当年,代表着青铜武器最高水平的机弩支撑起了一支支疾进的秦**队,秦军以制式统一的武器为先导,再辅之以严整的军纪、勇悍的士兵可以横扫关内,帮助他们横扫六国,成就大秦。

但这一切并不表明,秦国就此可以高枕无忧了。在对手换成了匈奴人之后,秦军的这些优势相比较之下,虽然依旧存在,但已经不明显了。

如今,新秦迫切的需要另外的一个划时代的军事革新,来帮助秦军将士对付冷兵器时代最为膘悍的对手——匈奴骑兵。

匈奴人的马上游击战术,就如同二战时德国的潜艇海狼一样,一路跟踪一路撕咬,秦军的青铜弩矢再厉害,也总有射尽的一天,而那时候,赤手空拳的秦军将士面对快如闪电的马上骑士,很难有什么胜算。

当然,随着马鞍、马具、马蹬的提前应用,秦骑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比匈奴人差许多,但这种均衡能够保持多久,李原并不确定。

毕竟,象马鞍、马具等东西,只是简单的一种技术层面的革新,并没有保密的可能,换句话说,只要有一个秦军骑卒战死或被敌俘获,就有可能被敌方所仿制,那样的话,秦军就又会陷入到不利境地。

所以,从长远的角度考虑,秦国必须拥有足以超越这个时代所有对手的杀手锏,而它就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。

二年前,彭胜“出人意料”的在守卫沮水兵造时动用了炼丹时偶尔发现的“天火”,这一发现在被书陈到李原案前时,秦国的官员们还没有意识到,这是一次可能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发现。

幸好,李原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终将火药仅仅制作成焰火的昏庸帝王,他的个人阅历中,对于火药的理解和认识,要比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要深刻。

彭胜被提拔为兵造次师之后,在研制**,特别是研发拥有大威力的爆炸火药方面,投入了最大的精力,但有句老话说得好,欲速则不达。彭胜的心急没有让他在预期的时间点内获得多大的进展。

随同季布、季心前往西域的那支“天火”小部队,是彭胜在两年时间里取得的全部成果,而所谓的“天火”,只是在黑火药基本上的一种简单的革新,其威力和后世的鞭炮并没有多大的区别。

当然,以鞭炮的声响和威力,充其量只能吓吓匈奴人的战马,一旦对方习惯了这种声势很大但其实无甚大杀伤力的新事物,“天火”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。

如何让火药成为秦军的武器库里的一员,这是摆在李原面前的一道难题,指望彭胜自己闭门造车肯定不现实,所以,这二个月来,李原借着迷惑匈奴人的机会,秘密的到达了沮水,专心指点起了彭胜和兵造的一干匠师。

三大兵造之中,郦山兵造以传统的青铜制式武器生产为主,晋阳兵造在司马印的主持下,借助云中、河东一带丰富的露天煤石资源,再加上并入了邯郸、西平等地的锻铁工匠,在铁制武器及农具的生产上,晋阳造走上了前列。